在這次的艋舺國際藝術節中,決定跟妹妹一起合作演出《水面上水面下》
其實《水面上水面下》這名稱是飄飄妹妹取的
源自於薩提爾的冰山理論Virginia Satir's Iceberg Theory
簡單介紹一下有關於舞作名稱
薩提爾的冰山理論,是將人的內、外在,分成水面上和水面下兩部份
水面上的是行為,水面下則可分成應對方式、情緒、觀點、期待、渴望、自我等6個區塊
從自我開始,層層往上堆疊,最後凝聚成應對方式,往上表現成外在行為
這支舞作在2021艋舺國際舞蹈節總共演出兩場
演出地點都選在龍山文創基地的B2曉劇場
類似黑盒子小劇場這樣的感覺,距離觀眾也比較近
表演者也可以即時的得到與觀眾互動的回饋
因為無法預期觀眾所給出的回饋,跟演出當下的狀態
所以對表演者來說也會是一種挑戰
我們既是編舞者也是舞者
舞蹈作品的主軸,用語言來做將兩次相同的舞蹈演出做為最大區隔
當然現在溝通依賴的語言的程度非常高
因此當第一次演出的時候沒有了語言
觀眾會將注意力更著重在任何聲音,表情,和肢體上
甚至我們拿了日常的巧克力棒到舞台上當最演出的一部分
將表演與日常的界線不用劃的這麼清楚
最後當然也滿意觀眾一開始的一臉疑惑
一直到最後的第二遍演出,表情中明顯感受到豁然開朗
是那種身體也會因為身在這種歡樂氣氛下放鬆的感受 (◕ܫ◕)
由原本各自的心理OS開始
漸漸延伸出雙人互動
可以看到觀眾最直接的反應和效果
而且真的每一場的觀眾反應都會不相同
因為近距離的關係,連表演者細微的表情也可以看得很清楚
這就是黑盒子劇場的魅力
觀眾心裡面也會常常依照個人經歷
猜想及判斷,演出者下一步會做出甚麼行為或動作
進而引起共鳴
當然,或許是對表演者手上的巧克力棒最有共鳴也說不定
最後觀眾讓上台與舞者一起跳舞
跨越單純台上與台下的界線 ლ(❛◡❛✿)ლ
認真的想讓每一個人可以勇敢的面對自己
不管是當觀眾的自己,看表演當下的自己,接受到甚麼感覺的確定
自己在表演中跟生活中得到了些甚麼
那些都是禮物都是經驗,不用花時間懷疑覺得自己到底做的對不對
生命,每個個體都是很神奇的
所有看不見得一切堆疊出我們現在想要表現的樣子
第一次參加艋舺國際藝術節的演出
《水面上水面下》下台一鞠躬
期待疫情過後的國內外演出囉!!!
演出者粉絲團連結 : 博士生瘋狂日記
演出者粉絲團連結 : 藝穗節的SHE